2004-28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T)

参考价:¥4.80/套

设计者: 王虎鸣
增值服务: 高清图像查询
类别: 新中国邮票 |编年邮票 |文学艺术
邮票名称: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T)
发行日期: 2004-12-05
图序 面值 图案名称 发行量(万枚)
(4-1)T 80分 东汉·乙瑛碑 1100.00
(4-2)T 80分 东汉·张迁碑 1020.00
(4-3)T 80分 东汉·曹全碑 1020.00
(4-4)T 80分 东汉·石门颂 1020.00
邮票规格: 30mm×40mm
整张枚数: 16(4×4)
齿孔度数: P11.5×11
设计者: 王虎鸣
版式一规格: 150mm×200mm
版式二枚数: 8枚(2套邮票)
版式二规格: 135mm×200mm
发行量(万版): 80.00
版别: 影雕套印
背胶: 有背胶
全套枚数(枚): 4
资料提供: 文物出版社(图稿)
责任编辑: 虞平
防伪方式: 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
印刷厂: 北京邮票厂

邮票故事

    隶书始于秦,盛于西汉,鼎盛于东汉后期。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载:“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 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与篆书相比,形状改长方为扁平,书写方便,书法技巧也丰富得多。西汉隶书之点萌如儿童用笔,后渐次进步,执笔正直,起笔、止 笔、波磔等,亦能逆笔突进,或捩,或押,或浮。东汉隶书用笔的技巧,比篆书圆转的线要复杂丰富得多。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 了书写的效率,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东汉盛行立碑刻石,有歌功颂德,有记载祭祀,有记述死者生前事迹,有传播经典书籍。这些有的刻在碑碣上,有的刻在崖壁上,有的刻在建筑物上。流传至今的碑刻约有一二百种,因而书法史上称为汉碑。根据隶书风格的典型性及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和知名度,《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名作,有的书法史著称之为汉碑四大名作邮票画面选取了其中的4件代表作。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高约2.6米,宽1.28米,厚0.24米。无额。碑文18行,每行40字,司徒吴雄、司空赵戒记前 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谨严中有跌宕顿挫之致,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全碑字字方正,骨肉匀适,笔划规矩而极有法度;筋力丰足,雁尾呈方形挑出结字、用笔方圆结合,凝炼俊逸,有一种雄浑古朴的意度。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立。原在山东兖州仙源县,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

    《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高3.17米,宽1.07米。碑文15行,行42字。碑主张迁,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人,曾任城(今 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二月,韦萌等吏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纪之。书体端庄、典雅,笔致刚劲挺拔、凝炼,运用大、小、长、短、扁、方、粗、细的笔划差异,互相参用,富于变化。明初出土,先置于东平州学,建国初移置县政府院内,1965年迁至泰安岱庙,现置天贶殿东廊历代碑刻展室。

    《曹全碑》全称《合阳令曹全碑》,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竖方形,高273厘米,宽95厘米。碑文20行,每行45字。记载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事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史的历史资料。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 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中存豪气。明万历初年在陕西合阳县萃里村出土,清康熙壬子(1672)后断裂缺字,1956年移存西安的陕西省博物馆。

    《石门颂》为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与略阳《郙阁頌》、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所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西壁之上,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碑文22行,满行31字,共655字。书 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 之称。1967年因此地修建大型水库,从崖壁上将它完整地切割下来,1971年移入汉中市博物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