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价:¥11.00/套
图序 | 面值 | 图案名称 | 发行量(万枚) |
---|---|---|---|
(4-1)T | 80分 | 笔 | 1022.18 |
(4-2)T | 80分 | 墨 | 994.18 |
(4-3)T | 80分 | 纸 | 994.18 |
(4-4)T | 80分 | 砚 | 1000.18 |
“文房四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用品,即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统称。“文房”的称谓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指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唐代以后的“文房”专指文人书房。北宋苏易简著的《文房四宝谱》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介绍文房四宝的专著。以 笔、墨、纸、砚为代表的文房用品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作为文化艺术工具,笔、墨、纸、砚以其独特性能催生了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也促使中国画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用绘画、书法、雕刻等加以装饰,成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品,并逐步成为收藏品。
笔距今约6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了,仰韶文化时期西安半坡人描绘彩陶图案的工具便属最早的笔。毛笔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博物馆中收藏最早的是战国毛笔。甘肃武威出土的两支汉笔,笔杆上分别刻有“白马作”与“史虎作”字,这二人便是最早的制笔工匠。笔发展到今天种类繁多。
墨是我国独特书画黑色颜料,主要分成松烟和油烟两大类。历代书画藏品,千年岁月沧桑墨色依然清晰如初。早在商代就有了墨,先人们用石墨在甲骨上书写。汉 代有了烟墨,唐代奚氏以松木炭和胶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著名墨工很多。明代的制墨业大多在皖南,派系很多,发展很快。安徽歙县的“漆 烟”、“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程君房与汪中山成为“集锦墨”的创始人。一些名墨除了实用属性外,又成为有高度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多次出土西汉麻纸的碎片,证明西汉时期已产生了造纸术。东汉蔡伦用廉价植物纤维造纸,改进了造纸方法。到了隋唐五代,中国 的造纸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原料为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以及竹子,产地和品种也日益增多,如“硬黄”、“薛涛笺”、“云兰纸”等名纸。宣纸原产宣州的泾县(今安徽省泾县),隋唐时期这些地方都属于宣州府。附近宣城是这种纸张的集散地,故称宣纸,亦称“泾县纸”。 纸白如雪、坚韧润濡、光而不滑,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书画专用纸。书画家公认其“落纸如漆,万载存真”。
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之时研磨色料的工具,主要功能有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画有人面鱼纹,须将矿物研磨,这种研磨器具应是我国最早的砚。战国及汉代早期的研磨器简单原始,大多附有研石。东汉后逐渐有了砚,其造型独特,形式也多种多样,汉砚受石雕、漆器、铸铜、制陶等工艺的影响,在我国制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则已普遍使用,古代砚发展迅速,工艺精美,有铜、铁、陶、石等不同质地,其做工考究,嵌有宝石和红珊瑚等饰物。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砚集实用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坚实、滋润、发墨、不伤笔的石砚时有出现。唐代以后石砚成为文人们喜爱与追求的宠物。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古代汉族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文房四宝品类繁多,丰富多彩,选材制作不断趋于完善和精美,历代都曾有名品、名匠产生,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最,至今享有盛名。湖笔产地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相传为秦代大将蒙恬所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徽墨产于安徽徽州府 歙州(今歙县),以松木炭为基本原料,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宣书宜画,书画家公认其“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宣纸因产于宣州府(今安 徽泾县)而得名,纸质洁白,纹理细密,柔软轻飘,墨韵清晰,不易蛀蚀,经久不变,被誉为“纸寿千年,墨润万年”。端砚被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 东端州(今肇庆市)东郊的端溪。端州之石为水成岩,用它制成的砚台细润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