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T)

参考价:¥4.60/套

设计者: 王虎鸣
类别: 新中国邮票 |编年邮票 |文学艺术
邮票名称: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T)
发行日期: 2010-05-15
图序 面值 图案名称 发行量(万枚)
(6-1)T 1.20元 兰亭序(局部) 1190.01
(6-2)T 1.20元 兰亭序(局部) 1190.01
(6-3)T 1.20元 黄州寒食诗(局部) 1198.01
(6-5)T 1.20元 祭侄文稿(局部) 1150.01
(6-6)T 1.20元 祭侄文稿(局部) 1150.01
邮票规格: 40mm×30mm
整张枚数: 16(4×4)(6-1)(6-2)两枚连印(6-3)(6-4)两枚连印(6-5)(6-6)两枚连印
齿孔度数: P13×13.5
设计者: 王虎鸣
版式一规格: 186mm×160mm
版式二枚数: 12枚(2套邮票)
版式二规格: 186mm×120mm
版式二材质: 宣纸
发行量(万版): 150.00
版别: 影写版
背胶: 有背胶
全套枚数(枚): 6
资料提供: 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 佟立英
防伪方式: 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
印刷厂: 北京邮票厂

邮票故事

    2010年5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行书”特种邮票一套6枚,主图分别为“兰亭序(局部)”、“兰亭序(局部)”、“黄州寒食诗(局部)”、“黄州寒食诗(局部) ”、“祭侄文稿(局部)”和“祭侄文稿(局部)”,面值均为1.2元。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邮票共6枚,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所书《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各2枚连体邮票,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篆书”、“隶书”、“楷书”邮票之后,发行的又一套书法题材邮票。

    邮票因艺术提高品位,书法因邮票彰显魅力。通过“国家名片”这一载体,方寸之间现文化,方寸之间见精神,使邮票文化与书法文化完美结合,既是对“三苏”文化 的弘扬,也是对书法艺术的尊崇。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国书法的经典精神、鼓励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探索与研究、丰富与拓展书法艺术的表现 力和审美理念、传承发展书法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化。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的结构特点是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2)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唐太宗对《兰亭序》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序》的真迹了。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流传于世的《兰亭序》有唐太宗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人做成副本,此卷原题为“唐摹兰亭”,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诗》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 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 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右黄州寒食二首

    黄州寒食诗纸本,17行,共129字,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 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 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诗 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苏东坡的死党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欣然命笔,题跋曰: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同样 精彩绝伦的黄庭坚与苏诗苏字并列,创造了书法史上不朽的珠联壁合。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 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亦题跋赞:“余生平见东坡先 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1924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二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二战一结束,国民政府外 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 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 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 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 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眾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 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 首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 客。呜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追念侄子季明所自撰的一篇祭文,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书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原稿为麻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计25234字(涂34字)。书卷通篇气势非凡,书者满怀悲愤,以沉雄伟健的笔力,恢弘博朗的气度,运笔挥洒,一泻到底,沉痛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血性之人见者莫不动容。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颜真卿忠厚笃定,楷书功力尤深,在此基础上所写行书,从内容乃至形式境界极高,由此而另创一代新风,对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此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宋代苏轼《黄州寒食诗》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