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斛

签名 图章

个人资料

李斛自幼家境贫寒,1926年靠舅父接济人粱山屏锦铺南岩小学读书,1932年转至成都继续上中学。因自幼极好绘画,曾暗自投考成都艺专和东方美专,成绩优秀。后被舅父发觉,为就业考虑,强令其改读师范。1935年考入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美术,课外则常为贫苦工农、挑夫、小贩等画像。学至中途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当小学教师两年。1940年,成都师范毕业后,本想报考已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艺术系,由于长江涨水,江轮停航未能成行。于是以教学为业,先后在江津梁平万县等地中小学和万县师范学校教美术,并任万县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同时作画卖画,负担全家生活。

1942年,他如愿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等 先生的指导下,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尤以素描、肖像画最为突出。在中大学习期间,青年李斛目睹了在外强侵略下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深知长期因循守旧只会给国 家和民族带来落后和挨打的厄运,在大师们的指点下,立志用手中的画笔,冲破当时中国画坛一味抄袭古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他认为,要使中国画更好地 表现现实生活,既要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技法,也要掌握国外绘画中有用的东西。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拒绝西洋绘画的科学因素那种保守的、闭关自守的态度也是不对的。要敢于吸收西洋绘画的科学 因素,只有兼收博取、通晓古今中外的美术、并把各种有益的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化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为了更好 地反映现实,他探索着把中国传统的水墨技巧与西洋的绘画艺术相融汇,在艺术实践中大胆尝试,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风貌的新中国画,逐步形成了他自 己的独特风格。如1944年创作的《战火中的难民》、《中渡口担煤工人》等画,均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全国美展,后者当时即被法国使馆买去。1946年,创作《嘉陵江纤夫》、《磨刀工人》、《赶车》等作品,并在重庆个人画展上展出,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对他革新中国画的尝试,徐悲鸿先生深表赞扬,在画展上欣然为之题词:“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给予李斛以极大的鼓励。

1948年,李斛应徐悲鸿先生之召由四川来到北平,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建筑系的前身)任助教,深得梁思成先生的器重。1949年他创作国画《侦察》,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美术展览,得到好评并获奖。1951年北平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任校长,李斛遂转至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素描、创作课,兼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素描课。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直至去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