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

交易均价:¥3.00/套

设计者: 陈旭升 李群
  • 面值: 8.88元
    齿孔度数: P13.5
  • 发行量: 12万
    版别: 影写
  • 外形规格: 125 x 88
    邮票规格: 81 x 56
  • 年代: 新中国邮票
    类别: 编年邮票
  • 题材: 军事
    志编号: 2014-12
  • 整版枚数: 16
    全套枚数: 1
  • 发行日期: Jun 16, 2014
    背胶: 有背胶
  • 印刷机构: 北京邮票厂
    发行机构: 中国邮政
  • 雕刻者: 刘博 徐喆
    摄影者:

暂无价格指数

邮票价格指数

邮票故事

  中国邮政定于6月16日发行《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1枚,面值1.20元,邮票规格50毫米×30毫米,每版16枚,整版规格240毫 米×150毫米。邮票画面以黄埔军校旧址大门衬托军校阅兵的宏大场面,体现黄埔军校特有的气势、曾经的辉煌以及军校师生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而奋斗的革命 精神。设计者李群,由河南省邮电印刷厂胶版印刷。

黄埔军校校址设在广州黄埔区长洲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的帮助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 精诚”为校训,为培养军事邮来邮网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曾多次变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 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著名人物,无论是数量、成就和影响,远远胜于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军事学校。


  中国邮政定于2014年6月16日发行《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1.20元,邮票规格50×30毫米,设计者李群、陈旭升,由北京邮票厂胶雕套印。其中邮票选用了由潘嘉俊创作的《1924·黄埔军校》油画。


潘嘉俊1947年10月生于广东南海。自幼酷爱美术。擅长油画,兼事漫画、插图等。曾在湖南衡阳某部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编辑工作。现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 主席。参与多项全国性和广东省的大型美术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以油画《我是海燕》名噪一时。主要作品有:《我是海燕》《挽回失去的青春》(合作) 《1924·黄埔》《画架前的李铁夫》《声声入耳》等。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1924·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大阅兵
1924年6月,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 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亲任校总理,他在开学典礼上明确宣布办校宗旨是“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之危亡”。实践中,黄埔军校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 才。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带给广州人多少骄傲和自豪自不必言说,每一个 生长、生活在南粤大地的华夏子民都有着黄埔情结,代代相传,浓郁而久长。

对于潘嘉俊来说,他的黄埔情结似乎更加浓烈些,21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军事题材的创作格外有激情,“我熟悉黄埔军校,并画过有关的连环画、单幅油画和肖像 画”,他说,至今尚未出现一幅表现黄埔军校历史的大型美术作品,同时,“人们记忆中关于阅兵的场景作品也极少”,因此,“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成为潘嘉俊 选题的立意。

栩栩如生80人
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是用竹木、竹笪子搭建起的“将台”,上面以绿树叶作为装饰,背景处是典型的亚热带树木,潘嘉俊说:“突出地域感、强调南方特色可以赋予 历史画更强的生命力,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绘画性。”检阅台上站着孙中山和宋庆龄、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正扛枪走过主席台的学员们身姿挺拔、神态庄 严。武器、战马虽然不多,但孙中山表情坚毅、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在他心里,这支队伍虽然年轻,但却将承载挽救中国革命和前途的历史重任。

画中表现的人物还有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大元帅府和国民政府的官员、驻粤各军和海军将领,包括鲍罗廷、加仑、铁罗尼、胡汉民、许崇智、程潜、邹鲁、林森、 孙科、邓演达、叶剑英、鲍罗廷夫人和蒋介石前夫人陈洁如等。在这幅长4.8米、宽2米的油画中,一共描绘了约80个人物形象,每一个都棱角分明、神态各 异,可见作者的艺术功底。

场景实物写生
为何选择绘画一个如此复杂的场景?潘嘉俊说,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具有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和文献功能,“审美功能最重要,这就是作品的艺术性,是 作品能否以鲜明独特的视觉形象感染观众的关键因素。”潘嘉俊认为,阅兵场景虽然庞大、复杂,但也正因此而具有很强的绘画性,“读者从画面中看到的各种道 具,如士兵的大沿帽、脚绷带、马克沁机枪、苏式步枪、指挥刀、马鞍、缰绳、脚蹬……这些小物件都很适合用油画的写实手法刻画,找到可发挥绘画语言的对象, 画家才有用武之地。”
但这么多的物件都要找到实物临摹才行,“绝不是凭空想象就能画出来的”。幸运的是,潘嘉俊的这场历时三年的创作得到了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他从广州骑术俱乐 部找到了战马和马具实体,在广东省革命历史博物馆找到了马克沁机枪,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找到了苏式步枪……潘嘉俊笑言:“如果落选,对不起这么多给我支持和 帮助的朋友才叫我惭愧!”

整齐划一的腿
在创作中,潘嘉俊遇到的两个难点曾让他一度困惑不已。一是画面中出现众多士兵形象,因为每个士兵都带着大沿军帽,“我能刻画的就只有鼻子、嘴巴和下巴这几 个部位,很容易‘千篇一律’。”为此,潘嘉俊为画中每一个普通士兵都找到具体的模特进行细致临摹写生,从颧骨、胖瘦、肤色等方面将场景中出现的数十位士兵 区别开来。

第二个难点更是让他“徘徊反复了多次”。绘画作品忌讳同一形象反复出现,可受阅方阵中“无数条腿要整齐划一地出现”。因此,包括评审专家在内的业界人士建 议潘嘉俊“只画上半身”,但潘嘉俊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不砍腿”,“少了士兵整齐、坚定的步伐就少了阅兵时的庄重气氛,阅兵也就不完整了。”为了不让这些腿 “抢镜头”,他将腿的部分进行了虚化处理,将地面颜色从原来的亮色沙地改成绿色草地;加强地面尘土上扬的效果;再减弱太阳在地面上的投影,这种背离油画写 实手法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千万条整齐的腿上移开”,而放眼到主要人物身上。

自评:胜在疏密有致
刚刚完成画作的潘嘉俊还未来得及与业界朋友切磋此次创作的得失,但他个人认为,他的《1924·黄埔军校》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赢就赢在能把这许多纷繁复杂的形象和绘画元素处理得“有疏有密、将油画的层次感、空间感和节奏感表现得比较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