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黄木
采访时间:2012年9月6日
采访地点:北湖渠酒厂艺术园
邮来邮网编辑与黄木老师于采访后留影
1.黄老师您好,首先欢迎您作客邮来邮网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是一个艺术家,在很多艺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参与到邮票设计中的呢?
这个怎么说呢?这跟马刚老师有关系,当时我在美院广告公司,马刚老师就说要不要做邮票,我说试一把吧,能弄的怎么样我也不知道,后来他就给我选了好几个题,我就挑了个古代文学家,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块相对还比较熟悉。之后我就翻中国49年到92年之间的邮票,然后发现没有人用过钩线的这种方式,都是带颜色的,色彩的,包括美院的老先生刘临沧设计那第一套文学家都是工笔有颜色,我想绝对不能跟他撞车,撞车肯定死路一条,所以我就避开它。包括所有哲学家,文学家,好多好多人物票都看了,没有人使用单线来画,我就采取白描方式来画,画完以后但你光是个人,文学家这个名头和作品怎么能联合一起更好,所以我就翻到了 中国古代的线装书里面的有一种插头方式,就是一边是文字一边是图,再看了中国传统绘画也是,一边是图一边是老蒯,这个文图并茂左头右使,这是中国一个很好的传统,就用了这个方式来表现。
表现的过程中每个文学家哪一段文字能体现它都费了很大很大的劲,就是挑它所有写过的文章,说过的话,写过的诗,哪一首最能代表它,而且不光代表,而且还得最能体现它,体现它最有典型,大家都所熟悉的,这两点都必须做到。你如果挑出只是他做的,但是大家不熟悉,那也不行。比方说,我挑曹植那个,“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后来我就按这个来画的画,这个画之后递上去之后说,这个诗不是曹植写的,是伪作,是挂在曹植名下的,很晚才出现这首诗的,这个有疑问,最后没办法,只好放弃。我又换了曹植另一首诗,这个诗韵律跟这个差不多,但是也能代表曹植,相对来讲不那么熟悉了,不那么好了。陶渊明呢,“采菊东南下,悠然 见南山”,这是大家再不能熟悉的了,又能代表它又熟悉,这个后来就没变,他们专家也确认这个也没有问题的。后来屈原呢,那就是《离骚》了,“路漫漫其修远 性,吾将上戏而求索”,这句话具有代表性,鲁迅也爱用这句话,我小时候了解这句话是从鲁迅那知道的,后来读文学作品才知道,整个诗是怎么回事。包括司马迁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都跟这有关系,后来诗确定下来,也采取了插头的传统方式。
然后诗怎么排用什么体,我查了下老宋版的字,就说同样一个东西都要费很大劲,就那几个字用哪种字儿最合适的,后来我找了一本最早的徽刻方式。我把浙派也看了一下,但是我选了徽派的,徽派呢我也不满意,那一个字都是我一个个拿手写的。我写的时候在字体的结构上都做了趣味的调整,每个字都做的非常详细,给你们的那些手稿上,每个字我都推敲过,包括整体结构偏上偏下,偏左偏右,哪边重哪边轻,都非常认真做过,这个字安排完了,这人的动作,哪个动作最能体现它。曹植就写吟诗的感觉,陶渊明就画手捏着胡须,提着花篮儿,很自然随意的那种感觉你要表现好,再一个陶渊明就是有点那种不合作主义,道家思惟,挂冠归前,不干了我跟你不合作了,我回家了。这个实际上是道家思惟,所以在陶渊明图章上用了隐逸俩字放在上面,原来给他用的章很多。比如说挂冠归前啊,参军啊,还有很多名字,后来评委认为图章太多。我这个图章多是从哪来的呢,是从看了古代那些藏画儿,上面盖了很多图章,我觉得挺好玩儿,评委认为图章太多了,后来我就拿掉了很多。每个人能代表他性格的。你比方说,曹植,任性而行,陶渊明,隐逸,屈原,国商,司马迁呢是太史公记,这些图章在内容上都做了非常严格的推敲,在字体结构上有的吸取了齐白石的单刀法的那种结构,刻章的方式,有的是吴昌硕那种篆刻。
2.据我们了解,邮票设计中的规矩和束缚都很多,这对于您这样平时习惯自由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会不会有些不适应?挺难受的,挺受罪的,就像你的脚好好的给你缠两个小脚让你走,我觉得差不多。
3.您早先设计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二)是一个系列性邮票,为什么您的设计与古代文学家(一)的设计风格截然不同,可以说是独具一格。当时您是否考虑过延续前一版的设计风格呢?
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前一版的人都有动作,这个跟它保持了一致,要我看,我对他前一版的设计我是不满意的。尽管老先生做的,我觉得他们做的还不够,我想做
的就是文学家的性格动作跟他的诗很吻合,你去看他前一版的邮票,杜甫和李白差别不大,我这个诗绝对不会,我这四个人绝对不会雷同。你看屈原那个感觉,跟陶渊明那个感觉,曹植有才气的那个感觉,完全不一样。
4.我们了解到您还设计过一套茶叶的邮票,但是很可惜没有被选中,您能谈谈您设计的那套邮票么?
那套邮票我当时想用的汉砖风格,虽然也是钩线,跟这套完全不同,叫竹林七贤根据那个来做,结果他们以为我是重复前面的效果,评委也可能不太了解。再加上他
们当时选了一个大杂烩的风格,他那个有一个茶树是个摄影,后来又弄了个敦煌壁画什么东西,反正弄了几个不搭调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一个很整体的东西。我就当时很奇怪,不过无所谓,我尽心了就可以了。后来好多人看着这稿子以后,都说比那个好多了。这个咱说了不算。呵呵。
5.抛开邮票的话题,我想广大邮迷对于您的其他艺术领域的作品和造诣一定也十分感兴趣。比如说您的书法,从这套邮票上也能看出您对书法字体很有研究,请您谈谈您对书法的一些认识。
书法我看了中国古代的书法,中国的书法史其实上是官吏史,你看都是有身份的人,王羲之--右将军,杜甫当过官,李白当过官。包括诗,书法都这样。严正清大宰相,更是名气不得了。到了近代,书法史实际上是画家的书法史,明清两代几乎是画家的书法史。中国书法据我体会呢,按传统路子走的话,一个是中庸,一个是道家的散漫,这两个美学观念把握住的话那你写的非常非常传统,至于你写散漫风格都不重要,最后都必须达到中庸这个境界,就是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够。另外道家这个审美的这个散漫,包括中国很多名家都没有注意散漫这个东西,所以我写字写的非常松脱,我给过李志宏一张,他很喜欢。写的松脱很不容易,你能达到道家的松脱很不容易。不仅仅是写字,其实你写的是一种境界。
6.您是油画大师,您有没有尝试过把书法和油画的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去创作呢?
那个只能说是表现风格,但是作为艺术来讲,更大的内涵恐怕不是风格问题,我觉得艺术更大的问题是个人灵魂的担当,有担当的艺术家和没有担当的艺术家是不一样的,没有担当的艺术家的作品看起来嬉皮笑脸的那种感觉,一看着很聪明,但很滑稽,没有灵魂担当责任感。其实你表现主题或不表现主题都不重要,其实你有担当的艺术家和没有担当的艺术家完全不同。你像吉佛儿,他的画我不知道你们注意过没有,他对德国二战以后,他在思考德国人的责任、灵魂问题。所以他为什么在国际上画卖的那么贵,那么受追捧?跟他的灵魂有关,包括博伊斯,他讲社会雕塑,他这个想法就跟其他艺术家完全不同。
7.前一阵,您的个展《after the game》成功展出,为何选择用扑克牌这种载体作为艺术创作?可否谈谈这其中的含义?
扑克牌是一个最大众化的一个东西,我翻了一下近现代美术史,后现代那一块,我看了半天这个符号没人用,所以我采用了。如果有任何人用过这个符号我立马就放
弃了。所以语言跟个人形象一样,你长的就这样,上帝给你的脸就这样,你改变不了,即使你做美容也改变不了,所以我选它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跟别人不能撞车,你一撞车就没劲了。再好,也难免逃脱抄袭的嫌疑。这里面不光是一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一个道德灵魂的问题。
8.您的众多作品中,哪一件是您最中意的?为什么?
说实话我没有最中意的,回头看都能发现很多漏洞,你比方说做扑克那个作品,就有一个局限,这是我的经济能力对我的局限,因为我不像有些艺术家大红大紫能卖钱,我的很多作品不是那么能卖钱的,所以我要投入的话,我就感觉我这个财力不够,如果财力够的话,我就把扑克做成玻璃的,扑克不是不能看见吗,做成玻璃不就能看见了,看的我没法用了,我最初设想是做成玻璃的,最终没钱做不成,而且运输啊,打印啊,各方面的条件都受限制。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它做成钢板的,那更棒。做装置,你无法预知会发现哪些问题,你比方说画画,哪里出现什么问题,都是可以去避免它,即使回避不了,也可以去克服它,装置你就不知道了,你很难知道后面会出现什么问题,你比方说装置,去打印,打印多大为好,你就不知道,你比方说框子是一米,你去比框子大呢还是小呢,小多少,这就是对你最大的考验。你就拿布去做实验,看的拉力是多少,松紧度是多少,处理过的布最后发现不能超过两毫米,超过两毫米布就会拉烂,这个对你就是个考验。而且这个扑克做完以后,你怎么让那个板子平平的钉上去,因为所有的布后面包几个角上,你就没法处理。你就在那个板子上钉不平,所以最后我就那个木框子后面,把木头挖下去几毫米,然后布一弄平了,然后一钉钢。我是给你简单的讲两个遇到的困境。
9.谈一下您多年从事艺术行业对艺术的感言吧。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诱惑,艺术对作者就是个诱惑,对买家也是诱惑,艺术可以说是奢侈品,不是普通人能玩的起的东西。我最大体会就是说我感到东西都是诱惑,这是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你比方说进商店卖的东西都是诱惑,没有一件不是诱惑,电视电脑,摄影机都是诱惑。包括男女恋爱,互相诱惑。
10.邮来邮网设计师栏目主旨为设计师和邮迷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服务于双方,请您给我们提一些建议吧。
我没什么建议,马老师这方面比我这方面精通多了,这个不是客气,我不太客气我有什么说什么。
最后通过邮来邮网给广大邮迷和艺术爱好者说几句寄语吧。
这个邮票严格来讲是个文化,但这个文化是个黄昏文化,因为邮这个东西比电脑网络代替,我觉得是个黄昏文化,像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晚歌一样。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