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玄奘可能会有人感到陌生,可一提到《西游记》里的唐僧,则几乎家喻户晓。很多人把二者混为一谈,认为玄奘就是《西游记》小说中那个只会念紧箍咒的奶油 小生,甚至是影视剧中塑造的懦弱无能的老好人或婆婆妈妈的形象。巧合的是,2015年发行的《西游记》邮票也是李云中设计的,对比两套邮票,可以发现李云 中 笔下的“唐僧”和“玄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形象。
其实玄奘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小说中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历史记载的玄奘法师(602年—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他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 而且相貌堂堂,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和顶天立地的男子汉。627年,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不顾朝廷禁令悄悄离开长安,独自西行5万里,历 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法。前后17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是 玄奘奉唐太宗敕令口述的西行见闻,记载了玄奘游历印度、西域的经过,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情况,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做了详尽的记载,还包括 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佛教理论及学术价值。在玄奘取经1300年后,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发 掘了那烂陀寺遗址,印度历史学家根据该书重建了印度的历史。玄奘对佛法、人类和印度历史的贡献无与伦比,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世界和平 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求法,体现了大乘菩萨 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可歌可泣,玄奘的思想与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西行求法的壮举是在古代社会仅凭个人能力实现的最了不起的人间传奇。玄奘不只是一位旅行家或探险家,他不顾个人生死执着地踏上漫漫征途,功成名 就之后又 毅然放弃崇高的地位而踏上归国之路,回国之后又一再拒绝了唐太宗请他担任官职的盛情,不顾年事体力孜孜不倦地从事译经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学者冯保善曾 这样概括玄奘精神的内涵:充实饱满的一生,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求深求透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不弃寸阴的工作态度,对于事业的无限 责任感,还有他对祖国的拳拳挚爱以及学成归国、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在茫茫大漠的绝境中,独自一人面对空空的水袋,依然发出掷地有声的“宁可向西而死,绝 不东归而生”的誓言,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才是真正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慷慨;在印度佛教辩论大会的掌声中,作为一位威望已达顶峰的高僧,面对崇高得无以复 加的尊荣,却依旧平静地踏上归途,这才是可贵而超越俗世功利的境界。也正因为这种精神,玄奘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1300多年来令一代又一代的后 人心潮澎湃、感佩不已。
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书中没有什么神话故事,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却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 僧取经的 故事才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虚构创作的。遗憾的是,在后世受到重视并广为流行的书是《西游记》而不是 《大唐西域记》。尊重传统文化,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这既是《玄奘》邮票的主题,也正是李云中想在这套邮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李云中从小是听着《西游记》的故事长大的,初中时开始读《大唐西域记》,特别钦佩玄奘,一边读一边思索,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在2015年发行的 《中国古典 文学名著——〈西游记〉(一)》邮票中,李云中画过唐僧。第3枚“发愿取真经”和第4枚“悟空收心”里都出现了唐僧的形象——头戴僧帽,身着光鲜亮丽的袈 裟,手执禅杖,面若敷粉,低眉颔首,这一形象十分符合人们对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今年即将发行的《玄奘》邮票和小型张中的玄奘形象则 与2015年他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一)》中塑造的唐僧完全不同。李云中认为,虽然两个人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形 象,一个是历史真实人物,两套邮票一套是文学题材,一套是历史人物题材,因此处理方式也应截然不同。
设计《玄奘》邮票,李云中最初希望尽可能从佛学和历史的角度把玄奘法师一生的成就全面描绘出来。因此在初稿中,他在第1枚邮票中表现了玄奘在印度辩 经弘法的场景,票图是玄奘身边站着当时护持佛法的印度戒日王和鸠摩罗王,身后是顶礼膜拜的信众;在第2枚邮票中表现了玄奘归国后译经的场景,票图是玄奘及 其两大弟子圆测和窥基,两枚邮票的背景分别是印度和中国的佛寺建筑;小型张则表现的是玄奘取经。设计过程中,各领域专家就邮票的表现内容、服饰、器具展开 多番探讨,李云中按照评审意见前后多次修改,共画过四五稿。最后邮票及小型张内容确定为:第1枚“西行求法”主图是玄奘立像,背景是印度那烂陀寺方塔;第 2枚 “东归译经”主图是玄奘坐像,背景是西安大慈恩寺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小型张“玄奘像”主图是玄奘坐像,背景是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字。邮票 初稿方案则用在首日封上。
据史料记载,玄奘离开长安西行时是27岁,回到长安时是45岁,此后展开了19年的译经工作。因此“西行求法”一枚中画的玄奘是中青年形象,“东归 译经”一枚中画的玄奘是中老年形象。小型张中的玄奘像年龄则表现了中年玄奘的形象。“西行求法”邮票中的玄奘造型参考了我国宋代无名氏所作的唐代行脚僧人 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绢本设色画《玄奘法师图》和我国西安兴教寺内石刻的《玄奘法师像》均以此为摹本。不同的是,邮票图中的玄奘法师没有了古图 中夸张的骷髅串饰和耳环,无论是木质佛珠、中规中矩的耳朵,还是简朴的灰色僧服,邮票上的玄奘从服饰到形象都更符合人们心中质朴的唐代汉僧形象。另外,在 该枚邮票中,李云中认为,玄奘西行求法路上的艰辛难以尽述,他也不是去参加佛教仪式,因此,玄奘并没有手持沉甸甸的禅杖,而是拿着佛尘。“西行求法”邮票 的背景是印度那烂陀寺的方塔。那烂陀寺已于12世纪末毁于战火,现仅乘断垣殊壁。李云中根据《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历史文献的描绘以及 钱度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佛塔造型、纪录片《玄奘之路》中关于那烂陀寺的场景设计等资料,以线描手法勾绘了现已不复存在的那烂陀寺方塔。整套邮票中的人物 服饰借鉴了敦煌壁画和历代祖师像的造型,玄奘法师的袈裟选择了有历史考据的唐代间色袈裟,禅床和案几则参考了唐代的家具式样,香炉、借鉴了唐代的文物造 型。小型张背景的心经文字则取自南京金陵刻经处。
《玄奘》邮票以李云中最擅长的工笔重彩方式绘就,准确精彩地概括了玄奘一生的成就,表现了坚毅勇敢的人物性格,与之前发行的《关公》、《包公》、《诸葛亮》系列邮票风格一致,一代宗师风范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