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均价:¥7.00/张
暂无价格指数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1902年修复。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乐寿堂为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游览区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后山的景观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建筑有谐趣园和霁清轩等。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
颐和园以涵盖中华文化的杰出造园艺术而闻名中外,它继承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兼有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 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既有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又有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其造园艺术还融合了中国的绘 画、音乐和文字意境,堪称中国园林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集自然美景和人文意趣于一体的典范之作。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小型张为“佛香阁”。位于颐和园内的万寿山上。万寿山为燕山余脉,原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佛香阁外形按武昌黄鹤楼设计,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41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宏伟,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阁上层榜曰“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佛香阁”。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该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前有八字形台阶直登台上,登上佛香阁,周围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
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枋梁承重。该殿无木料,得以逃过1860年的大火,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余尊小佛像却被列强盗走。
阁仗山雄,山因阁秀,万寿山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小中见大,气势非凡,苍松翠柏,秀色葱茏。佛香阁面对的昆明湖又恰到好处地把这个画面全部倒映出来,山之葱茏,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荡气舒怀。中国造园家们所津津乐道的造园手法--借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运用和体现。
交易均价:¥2.50/套
交易均价:¥3.00/套
交易均价:¥1.50/套
交易均价:¥4.50/套
交易均价:¥2.00/套